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纪实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国较大的防疫用品产能为世界各国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一端是各国对于防疫用品的迫切需求,另一端是我国企业顺利出口防疫用品的急迫,认证是其中重要一环。认证,被称为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然而,个别机构肆意牟利、虚假认证甚至买证卖证,损害了认证活动的信誉,扰乱了认证市场秩序,影响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顺利出口。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及时部署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帮助我国防疫用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有力支持全球抗击疫情工作。 质量认证真正发挥传递信任的作用,关键在于确保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在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仅关乎企业权益,更关乎国家形象和世界疫情防控。
这些问题被第一时间汇总至市场监管总局党组。
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时间成立由相关司领导、相关处室人员组成的专项整治工作组,下设整治工作推进组、认证服务组、信息统计暨风险监控组和综合宣传组,各司其职。同时,认证监管司发出《关于进一步明确专项整治工作有关事项的函》,就有关具体事项提出明确要求,组织8家具有CE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 从防疫用品出口中认证环节存在的问题看,很多企业不了解国外市场准入要求、认证制度以及哪些认证机构具有合法资质。这种现状不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铲除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乱象滋生的土壤。
4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视频会议,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明确工作定位、突出问题导向、迅速查处案件、深入企业帮扶、加大宣传力度。会议强调,对内要加强横向协同,注重发挥认证监管、执法稽查、价格监督、质量监督等监管职能的合力,实施综合整治;对外要加强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信息共享、监管联动。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通过网络排查发现,一些个人和组织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快速办理CE认证”等信息,诱导企业委托其代理实际无效或者没有必要的所谓“CE认证证书”,并以此收取高额费用。该局查明,ENTE CERTIFICAZIONE MACCHINE SRL公司(ECM)在(EU)2016/425(PPE)领域并非获得授权的公告机构,不能对个人防护口罩进行CE认证。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 积极行为,着力强化综合执法,及时发现相关认证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加强跨区域联动,并与公安、海关、商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快查办违法案件,从重处罚,形成震慑效应。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 全面排查认证从业机构开展认证活动情况,对排查发现的认证违法违规线索迅速开展调查取证,集中力量进行查处,依法从严打击,曝光典型案例。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相关知识宣讲,指导企业选择合法合规认证机构进行相关认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转产扩产,促进本省防疫用品顺利出口。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 收到广州某公司涉嫌违法开展CE、FDA认证活动线索后,立即组织会商,梳理分析该公司涉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认证活动的相关情况,确定办案思路。目前,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管局已依法对该公司予以立案调查,对于该公司出具的4份CE、FDA证书,也及时查清了流向,避免了无效认证证书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江苏、河南等地市场监管部门 组织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出口认证线上培训,提升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企业合规意识。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整治行动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答疑解惑,加强提示警示,帮助防疫用品企业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增强质量意识,顺利开展出口业务;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12315互联网平台和12315热线接收的相关线索,及时跟进调查,坚决依法查处。 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